2020年,中国将再次获得丰收的谷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津,比上年增加113亿津或0.9%。粮食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新高,连续六年保持在1.3万亿斤的稳定水平,并收获了可观的“连续十七次收获”。连年丰收,稳定了人民的心,增强了人们的信心,为中国应对风险和挑战,稳定总体经济社会状况发挥了“镇石”和“稳定剂”的作用。
来之不易的“十七连峰”再次证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人均占有量来看,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远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自给率的角度来看,我国小麦和水稻的自给率超过100%,玉米的自给率超过95%,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和玉米的绝对安全。口粮。从农副产品的供应来看,水果,蔬菜,茶,肉,蛋,鱼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改善粮食供应保障能力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近年来,中共中央加强农业,惠及农民的政策侧重于粮食生产,而且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补贴主要支持保护耕地的肥力和适度的谷物经营,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则主要针对谷物作物。我们继续实施小麦和大米最低限价政策,对玉米和大豆实施生产者补贴,对主要谷物生产县实施激励政策,以确保谷物种植者有效,不遭受损失,获取利益。调动农民耕作和种粮的热情。此外,粮食供应安全能力的提高也得益于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201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今年,即将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技术和设备支持能力的显着提高为确保谷物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像我们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得放松这一条件。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新旅程的头五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七连胜”的成功,但粮食安全的基础仍然不稳定,结构矛盾仍然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粮食消费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长期保持刚性增长。同时,粮食生产的供给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的严格限制,大量的年轻和中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及外国进口的不确定性增加的挑战。未来,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谷物生产的气体不能被排出,并且不应该放松以农业为重点和掌握谷物的势头。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当前,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从“是否有粮”转变为“有无粮”。着眼“十四五”,从高起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要着力促进实施粮食储粮技术储粮战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建设。